2020/4/12


#從環境及營養觀點著手處理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基因營養功能醫學療法 


****重點整理****


1.  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為兒童期最常見之神經行為疾患。造成疾病真正原因不明。
2.  典型的過動兒從小就精力旺盛,每天就像陀螺一樣到處跑個不停。常常會在課堂上,像是逛大街般走來走去。由於控制不住行為,他會推擠、甚至拍打其他小朋友。常常忘東忘西,從小吃一頓飯都要花好幾個小時。做事情總是粗心大意,還常遺失東西。每天寫作業到很晚都寫不完,上課總是恍神發呆,大人交代的事一下子就忘了。


3.  過動兒的臨床診斷是根據第五版的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V)診斷標準,分為兩大類型症狀:一為注意力不集中,一為過動及衝動行為。
4.  藥物治療分兩大類別藥物 : 一為中樞神經活化劑(CNS Stimulant),另外是非中樞神經活化劑(Non-Stimulant medications)。非 藥物治療則有生物回饋法及另類療法 
5.  要有自己獨立的房間及書桌,書桌要收拾整齊 。有可能的話,念書及做功課時,家長能陪伴在旁。在教室的座位最好能在前排靠近老師處。最好一天至少能運動超過一小時,此外要盡量減少玩手機、上網、電玩及看電視的時間。
6.  基因造成的兒茶酚胺先天遺傳性的不平衡,目前科技無法改變這種基因的異常 ; 但是可能的環境及營養因素,卻可以設法避免與改善。
7.  可透過環境及營養因素的改善而去改變基因的表現以減緩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的症狀 : 避免食品添加物,諸如色素、人工甘味劑及防腐劑等(1)、避免攝取糖份或糖果過多(3)、減少食用過敏食物(4)、補充魚油(6)、補充鐵劑(8)及補充鋅(10)
8.  兒童曝露在環境毒素之下,可能造成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 : (11)、塑化劑雙酚A(bisphenol A) (12) 、有機磷殺蟲劑(Organophosphate insecticides)(13)

(((本文開始)))



前言

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為兒童期最常見之神經行為疾患。造成疾病真正原因不明。目前一般認為可能是因額葉及基底核之多巴胺傳遞異常,導致的執行功能障礙。



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症狀

 典型的過動兒從小就精力旺盛,每天就像陀螺一樣到處跑個不停。上了幼稚園,常常會在課堂上,像是逛大街般走來走去。由於控制不住行為,他會推擠、甚至拍打其他小朋友。此外還是個小迷糊,常常忘東忘西,從小吃一頓飯都要花好幾個小時。上小學後,做事情總是粗心大意,還常遺失東西。每天寫作業到很晚都寫不完,上課總是恍神發呆,大人交代的事一下子就忘了。書桌上的東西堆積如山,今天念的書明天就忘掉大半,爸媽怎麼教都沒用。
 可想而知,他們的父母都傷透腦筋,師長也認為既然管不聽,只好放任他我行我素。 



診斷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 

 目前過動兒的臨床診斷是根據第五版的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V)診斷標準,分為兩大類型症狀:一為注意力不集中,一為過動及衝動行為。 如果孩子有以上描述的過動兒症狀,並不代表一定是過動兒,一定要經專業的醫師評估診斷,不要隨意給孩子扣上標籤,以免非但不能幫助孩子,還徒加困擾。據統計約百分之十左右的學童有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男生又比女生多。  患者常合併許多種共病,如:行為障礙 (conduct disorders)、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憂鬱症(depression)、閱讀障礙(reading disability)、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對立性違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s)等。

ADHD到目前仍是依據臨床診斷,目前尚無有效之實驗室或認知測試工具。一般說來,在評估ADHD患童時,除特殊情況外,並不需要例行性常規測試。

  病童可由病史及身體檢查初步判別,ADHD症狀是否可能由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苯酮尿症、鉛中毒引起  而且一定要問睡眠史,如睡眠史疑有睡眠障礙,或有家族性睡眠障礙史,則需安排睡眠檢查。 



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治療

 藥物治療分兩大類別藥物 : 一為中樞神經活化劑(CNS Stimulant),另外是非中樞神經活化劑(Non-Stimulant medications)。非 藥物治療則有生物回饋法及另類療法   



日常生活 注意事項

  ADHD的孩童,要有自己獨立的房間及書桌,書桌要收拾整齊 ; 做功課時用不到的文具雜物,都要收到抽屜裏面 。有可能的話,念書及做功課時,家長能陪伴在旁。在教室的座位最好能獨立,且在前排靠近老師處。最好一天至少能運動超過一小時,才能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症狀。此外要盡量減少玩手機、上網、電玩及看電視的時間,以免ADHD症狀更加惡化 

 ADHD會持續到成人期,但是症狀會變的較不明顯 。有ADHD的青少年及成人發生車禍比例較高,此一事實表示 : ADHD在青少年及成人,仍可能造成嚴重的問題。



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原因

 任何疾病,找到它背後的原因很重要  !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針對原因去做治療,而不是給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症狀治療。這也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功能醫學(Functional medicine),它的精神所在   !   雖然如此,許多複雜疾病,在現代醫學上,仍不十分清楚背後的真正原因   ;   會採取症狀治療的方式,醫師也是很無奈。

到目前為止,真正造成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的原因,醫學上還不清楚 。一般認為,可能是因大腦額葉及基底核之多巴胺(dopamine)傳遞異常,造成的執行功能障礙。目前推測,這種多巴胺傳遞異常,可能是由於大腦皮質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先天遺傳性的不平衡所導致。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許多環境及營養因素也會導致這種不平衡。而目前醫學界也開始越來越注重這方面的輔助治療

基因造成的兒茶酚胺先天遺傳性的不平衡,目前科技無法改變這種基因的異常 ; 但是可能的環境及營養因素,卻可以設法避免與改善。醫學界近年來開始了解,可以藉著改變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也就是在不改變基因的前提之下通過某些機制引起可遺傳的基因表達或細胞表現型的變化而使得有特定基因的族群減緩症狀或甚至不發病 ! 

簡單來說就是 : 基因雖無法改變但是可透過環境及營養因素的改變而去改變基因的表現 !



環境及營養因素

 目前研究顯示   :   許多食品添加物,諸如色素、人工甘味劑及防腐劑等,確實可能使兒童產生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的症狀(1)。限制孩子攝取到這些食品添加物,則可以減少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的症狀(2)

一份針對教師的問卷調查,顯示攝取糖份或糖果過多,可能會導致學童在學校產生過動症狀(3) 。推測原因是由於血糖急速升高,導致的壓力賀爾蒙(例如腎上腺素)上升,而導致過動症狀,但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如果確定有對某些食物過敏,減少食用這些食物,確實可以減少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的症狀(4)

許多有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的孩童體內多元不飽和脂肪都呈現不足的狀態(5),而補充魚油,可以讓這些孩子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的症狀獲得改善(6)

缺鐵在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的孩童來說,是常見的問題(7)。鐵是多巴胺(dopamine)的合成中重要的輔酶 ,缺鐵使得多巴胺分泌不足,可能是造成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的原因,補充鐵劑則可逆轉此過程(8)

鋅是許多酵素的重要輔酶,而鋅缺乏,在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的孩童很常見(9)。補充鋅,會讓這些孩子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的症狀獲得改善(10)



環境毒素

 近年來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盛行率(prevalence)在世界各國都在上升,美國在2016年甚至是1997年的兩倍   !   為何罹病的孩子會如此快速增加,是研究上一個熱門的課題。其中兒童曝露在環境毒素之下,可能造成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引起大家越來越多的關注。

2014年這篇研究顯示  :   ADHD的學童,血液中鉛濃度,比一般兒童高(11)  

2018年最新研究則指明    :   兒童曝露在塑化劑雙酚A (bisphenol A),和ADHD有直接關聯性 (12)  ! 

2010年的文章則確定  :   一般美國兒童體內的有機磷殺蟲劑(Organophosphate insecticides)現有的較高濃度 ,可能和ADHD盛行率增加有關(13)
  
附註: 1. 附圖已經原創作者同意使用  
                  2. 歡迎分享,但如果用轉貼方式分享  請註明原出處。
                  3. 本文出自臉書"胡文龍醫師之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專頁"


References: 

1.   J Dev Behav Pediatr. 2004;25(6):423. 
2.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12;51(1):86. 
3. Psychol Rep. 1993;72(1):47. 
4.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7;6(2):88. 
5. Dev Med Child Neurol. 2009;51(8):580. 
6.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09 Feb;14(2):89-98.
7.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4;158(12):1113
8. Pediatr Neurol. 2008;38(1):20.
9. J Child Adolesc Psychopharmacol. 2005;15(4):628. 
10.  Acta Med Croatica. 2009 Oct;63(4):307-13.
12.  Environ Pollut. 2018 Apr;235:141-149.